合肥推廣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私人購買純電動汽車的經驗就在于,明確了純電動汽車當下短途代步的市場定位,并通過“定向購買”“上班充電”等模式初步培育出了私人消費需求,在持續的“呼喚”之下,市場開始覺醒,因為,先用起來才是王道。
新能源汽車產業要在細分市場提倡消費文化革命:200公里以內以純電動汽車為主;200到600公里之間,以(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和高鐵為主;600公里以上,以飛機為主。
當下中國推廣新能源汽車領先的地區,大多處在非傳統汽車重鎮,其成功之道與該地區活躍的市場基因不無關系。對此,業界是否該對從中心市場開始進行替代的思路進行反思和調整?
非典型樣本的價值
“目前,合肥共推廣新能源汽車5622輛,占全國推廣總量的20%,在各試點城市中,推廣數量位居第一。其中私人領域推廣電動轎車4315輛,占全國的90%左右。”5月30日,在2013中國國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展覽會上,合肥市副市長韓冰告訴本刊記者。
2012年年底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進行綜合驗收時,合肥與深圳、北京等五個城市共同被評為A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安慶衡認為,合肥不是全國汽車發展最先進的城市,但是電動汽車發展很好。
同期發布的一份名為《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前瞻性研究(2013年)》的報告指出,合肥模式、杭州模式與深圳模式已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商業化運作的三大樣本。
而身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和“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城市”的合肥,經歷3年多的實踐探索,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道路,在新能源汽車的示范運營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韓冰表示,該市形成了以江淮汽車、安凱客車、國軒高科、長安昌河等重點企業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已有50款新能源汽車車型上了國家公告目錄,占全國8%。
自古以來,合肥就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的戰略地位,常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版圖上,擁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稱號的合肥必將貢獻出獨到的智慧和價值。
“先用起來”培育短途代步市場
安慶衡認為,合肥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就在它提出了城市短途交通代步的定位,雖然目前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不能滿足所有人需求,但起碼可以提供給部分夠用的人先買先用,培育起初期市場。
作為電動汽車銷售領先的城市,早在2000年前后,合肥就已經出現了新能源汽車。2010年則出現了一波“小高潮”,“當時有50多名合肥工業大學的教師競購30多輛電動汽車,最后只能通過抓鬮來決定,很快搶購一空。” 合肥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潘軼山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老師們駕駛之后都反映非常方便,說雖然家里有燃油車,但如果上下班代步,寧愿開電動車!
電動汽車唱衰方的主要論據,就是當下電動汽車無法實現全方位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合肥的經驗則是在堅持純電驅動的技術路線基礎上,以市場主導、讓企業選擇。據合肥市科技局局長朱策介紹,從2009年示范運行全國首條純公交電動線路開始,合肥就確定了純電動的技術路線,一直將純電動汽車作為試點示范的主力車型,其中97%都是純電動汽車。
江淮汽車的思路是,在燃油汽車領域努力突破自動變速技術的同時,創造短途代步用的純電動車新興市場,進一步發展替代燃油汽車的重度混合動力汽車。這一判斷主要是考慮到傳統燃油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等先進技術都掌握在國外老牌車企手中,惟有在純電動汽車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純電動技術路線避免了新能源汽車走彎路,為產業發展贏得了主動,同時也契合了國家發展的方向。
這反映了新能源汽車產業要進行細分市場、消費文化革命的思路。江淮汽車副總經理嚴剛認為,從出行方式變革角度而言,目前純電動汽車應以滿足城市交通為主。具體而言,就是200公里以內以純電動汽車為主;200公里到600公里之間,以(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和高鐵為主;600公里以上,以飛機為主。國際知名車企已經開始“Follow Customer”(因需而動)。6月18日,寶馬集團在北京正式啟動為期一年的電動汽車Active E租賃業務,該模式同時在美國、德國推行。雖然Active E仍然不是一款在售商品車,但這一模式的意義就在于,會幫助企業進一步了解城市代步車這一細分市場的用戶需求,為將來大規模推廣奠定基礎。
同時,交通需求的細分也會帶來企業制造的差異化,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在這一理念支持下,截至2012年年底,江淮IEV車型共銷售4785輛,初步獲得用戶認可。
“合伙”破解技術瓶頸
從誕生開始,電動汽車就不是弱者的代名詞。5月12日美國印第安納州F1純電動賽車半決賽,純電動賽車時速達到228英里(約360公里),更是表明了電動汽車的強勁性能。5月30日,在2013中國國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展覽會現場,合肥工業大學電動F1賽車也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品評。
但電動汽車作為一個全新產品,如今面臨的形勢可謂“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尤其是電池技術的瓶頸可謂最大的挑戰。
中國汽車產業幾十年來的歷史證明,“市場換技術”的路子是不靠普的,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為攻克技術難題,3年來,合肥投入資金包括中央、地方和重點企業投入合計約26億元,實現新能源汽車銷售收入約16億元,帶動產業鏈產值約24億元。通過成立新能源汽車產學研戰略聯盟,組織合肥工業大學與江淮、奇瑞、安凱等聯合研發新能源汽車,尋求關鍵技術突破。通過技術研發,收獲頗豐:江淮同悅解決了300多個技術問題;國家電動客車整車系統技術中心落戶安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