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國內市場上已有5萬臺左右工業機器人在服役,從工業機器人密度(制造業中每萬名生產工人占有的機器人數量)來看,我國的機器人市場遠未達到發達水平。
在絕對數量上,中國的機器人數量僅為日本的18%、德國的35%;在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多的汽車產業,每萬名工人中機器人數量只有90臺,而日本有1600多臺,美國有800多臺。金模工控網首席分析師羅百輝認為,機器人產業將是繼汽車、計算機之后出現的新興的大型高技術產業。“十二五”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市場需求也將呈現井噴式發展,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將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
一臺簡單的搬運機器人,其成本相當于3年的工人工資,而壽命在10年以上。成本導向的技術升級在中國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現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均價30多萬,即使假設未來均價25萬元,那么我國制造業對應的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接近380億元,算上系統的話,對應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1140億元。”國泰君安分析師呂娟認為,本土企業在工程師紅利支持下,至少有數十倍的成長性。
在羅百輝看來,本土企業成功關鍵在5個要素:有主營業務利潤;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有批量化生產的管理經驗;有市場拓展營銷能力;與政府(特別是當地政府)有良好的關系。即使長路漫漫,但資本市場的自動化故事早已高潮迭起。7月10日,秦川發展、公告將投資9萬套(一期)工業機器人關節減速器技術改造項目,引起市場強烈興趣,該股開盤一字漲停。有意思的是,7月11日公司公告稱正在積極推進重組陜西秦川機床工具集團,但市場反應平淡,機器人的故事顯然比重組的故事更有趣。
市場的熱捧映襯的卻是國內企業的尷尬。中國本體制造企業35家,其中內資26家。2012年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年產量均小于500臺。2012年本土品牌機器人銷量僅1112臺,獨資及合資品牌銷量高達25790臺,市占率分別為4%和96%。
因此,不同廠商對自己的定位不同,因此也會采取不同的市場策略,抓住細分市場更加重要。
機械行業群雄并立,然而創業板上市公司機器人卻在去年脫穎而出,全年股價上漲52.15%,其間實現凈利潤2.08億元,同比增長30.3%,成為機器人行業的龍頭企業。
“我們只要規模持續提升,零部件自主研發跟進,毛利率就會逐漸提升。這兩塊我們都在做相關工作。”機器人董秘趙立國表示,機器人在2013年將拓展更多元業務,此外也會加強成本控制。公司總裁曲道奎表示,公司高端產品應用都在軍用上,機器人的靈活性、可靠性在軍工上面比較重要。目前,自動轉載機器人與重載移動機器人等特種機器人產品已獲得軍品相關資質認證,產品主要應用于二炮、海空軍等高技術兵種,用于提高武器生產效率與提高自動化程度等環節。
我國2012年軍費預算為6700億元,其中估計用于裝備更新的約2500億元。假設未來10年隨著軍隊自動化進度加快,每年以機器人為核心的無人化/自動化裝備占比5%計算,則未來10年軍隊對于機器人技術類似的產品需求約1250億元。
此外,A股市場仍有許多與機器人、自動化高度相關的上市公司,如天奇股份、藍英裝備、三豐智能、軟控股份、金自天正等,雖然該部分公司的相關業務規模并沒有機器人突出,但資料顯示,該部分公司對機器人相關領域的多有涉及,有望得到更多市場資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