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概念一經提出瞬間引起了資金的追捧。
有3D打印概念的股票迅速飆升。
但鴻海科技郭臺銘的一句,“如果3D打印要有用,我郭字倒著寫。”也讓3D打印技術對制造業的影響變得模糊。
有沒有用?有多大用?誰會去用?都成為爭論的焦點。
材料種類的限制,技術與耗材的高成本也讓3D打印被很多人喻為雞肋。
但不可否認,一切前沿科技的應用與普及都是一個被反復質疑的過程。有沒有用,商業的嗅覺最靈敏。
從概念到生活應用
8月5日,大盤僅僅開盤十一分鐘,3D打印概念的華中數控便被拉上漲停板。以其中期年報不佳的狀態來看,3D打印概念成為其市場預期被看好的重要原因。
“3D打印并非是新技術。”重慶德固科技總經理周華從事這個行業已經七年多了,“以前是叫快速成型,可以制造一些模具跟簡單的工業零件。”
“在1999年重慶建設就買了一臺這種快速成型的機器。”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副理事長段宣明教授也提及同樣的觀點。“最早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重慶汽摩行業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便有了應用。”
看似一種技術上的炒冷飯,但經過時間的沖洗,這項技術被國內外重新重視起來,也必然有一定原因。
早在兩個月前,重慶觀音橋出現了重慶第一家3D打印照相館。不大的房間里,擺放著電腦與幾臺未來感十足的機器。經過掃描與打印,幾個小時后便能拿到一個縮小版的自己。
經理朱小龍介紹,打印一個15厘米高的產品價格要兩千塊左右。
國內的3D照相館還不多,因為投入較高。以朱小龍店里為例,一臺3D掃描儀要二十萬,進口的3D打印機要一百萬左右。耗材為高強度石膏復合粉,這種材料需要從美國進口,一斤需要七百多美元,一般情況下可以制作五個人像。
但3D照相館中3D打印技術的應用,也成為3D打印技術成熟商用的一個新入口。也是工業用途之外,一個新的可能性。
7月28日,重慶石橋鋪泰興電腦城二樓,一個新的店鋪賺足了眼球。幾臺透明的,方方正正的金屬盒子擺放在柜臺前。周圍放了一些形態各異的塑料擺件。這就是桌面式的3D打印機,周圍的塑料玩具就是打印成果。
這家3D打印機店的合伙人冉鑫與王超曾經透露,“十天就賣出去了兩臺。一臺國產的,5000多元。一臺進口的兩萬多元。需求多的是,大大小小的設計公司、單位有幾百家。”
“3D打印技術優于傳統制造的地方在個性化。”段宣明教授提出,“一些設計單位每次新的設計都要開模,有了3D打印這部分工作就變得簡單很多。所以3D打印機在企業上的需求已經不僅只是模具與配件的工業制造了。”
制造與創造的推動
“把你們的平面圖交給我們,我們會幫你們把它轉換成3D圖紙。然后我們會給您報價,按體積報價。大概不超過一個星期就能拿到成品了。”
“對,有塑料材質ABS、樹脂這種,也有金屬材質可以打印。不過金屬的肯定要貴一些,打金屬的機器要十幾萬到幾百萬一臺。金屬的最便宜要六百塊錢到六百五的樣子。鋁合金的得不得行?”
“看你們需要哪種。我們也可以做模具,低熔點的材質。”
“什么材質都可以的話,塑料便宜得多。”周華不停跟客戶交流著。
像這樣的咨詢,德固一天可以接到很多。雖然具體能接多少單子周華沒有說,但他笑著保證說:“數量上還是可觀的,很多沒有打印機技術的企業都有向我們下單子的可能。很多企業購買這種設備要幾百萬,成本高。就會要我們來打印,一般會有大型不需要模具的。加工產品,比如大型的螺旋門、葉輪。”
德固在周華的經營下已經運營了七年。
“之前,我們前身是機電設備公司。后來為了搞研發,就獨立出來了德固。一直跟德國的企業合作,這些先進的打印設備都是德國進口的。”在這七年中,周華也在看著國內3D打印技術的發展。
“經過了七八年的發展,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工業上應用越來越廣,精度越來越高了。”周華之前關注到快速成型時,應用較多的都很高端,在軍事上、裝備上、高科技零件等。
在打印服務上,更多的是軟件上的突破。“客戶畫一個三維圖紙,我們用自己的軟件技術把它細化。因為圖紙設計什么樣子,打印出來就什么樣子。細節處理越精細,就越能保證精度。”
而那時候0.05毫米精度的打印,便已經是比較高端的打印服務了。“現在技術上面提高了一倍。最精細的我們進口來的機器,能打印出0.022毫米精度的零件了。”
在技術提高后,周華說接到的訂單數量也翻了一番。“現在工業生產方面,我們主要接觸到的是設計與獨創性的零件等。以前大型國企在設備上跟不上時尋求我們幫助,現在很多中小企業也慢慢開始需要3D打印技術了。”
在看到這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