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電東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是繼晉東南至荊門工程后的第二條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是我國首個特高壓交流同塔雙回路的示范工程。該線路西起安徽淮南,經皖南、浙北到達上海,全長656公里,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電能力最強、技術水平最高的輸電工程,工程建成后年輸電能力達500億度,將有效保障浙江、上海的電力供應。該工程預計于9月底正式投運。在投運前,本報記者來到安徽,走訪了正在酷暑中戰斗的一線電力員工。
8月6日,安徽淮南,午時的氣溫達41攝氏度,皖電東送特高壓工程淮南站啟動調試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全鋼制成的變壓器表面溫度飆升至50度,“煎個雞蛋不成問題。”今年夏季,酷暑襲擊了我國南方大部。就在這滾滾熱浪中,長衣長褲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已經堅持工作了2個多月。
科技攻關 創世界紀錄
今年剛滿50歲的楊道文是安徽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設備狀態評價中心狀態檢測室主任,也是皖電東送工程皖南站的工作負責人。楊道文和同事一起忙活了近6個月的皖電東送工程,是我國首個1000千伏同塔雙回路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和已運行的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相比,其技術難度和設備要求更高。該項目一旦投運,就意味著我國不僅將在特高壓理論創新、技術攻關、工程實踐方面取得全面突破,還將成為世界上首個也是唯一一個成功掌握并實際運用這項尖端技術的國家。
因此,2012年5月18日,由安徽電科院獨立承擔1000千伏淮南站和皖南站特殊交接驗收試驗的消息一傳來,該院設備狀態評價中心頓時沸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使該中心上下既“壓力山大”又倍感振奮。獨立承擔兩個特高壓變電站的試驗任務,這對全國省級電力科研機構來說還是第一次。其中,難度最大的當屬主變局放和GIS耐壓兩個試驗。
7月10日,皖南站最后一個階段耐壓試驗,被試設備A相試驗過程中發生放電現象。為確保設備質量萬無一失,國網要求將故障處理后的GIS現場耐壓值由原來的880千伏(出廠試驗值的80%)提高為1100千伏(出廠試驗值的100%)。
為此,技術人員反復論證了試驗方案、安全保障措施及試驗設備承受的極限情況等,并考慮到環境復雜及電磁干擾強等多種不利因素,制定了詳細的試驗緊急情況預案措施,確保試驗全過程的嚴格管控。7月15日,該院技術人員重新組裝沉重的串聯諧振設備,再次確認各試驗氣室壓力、CT二次短路接地、開關及閘刀狀態位置等,完成了試驗設備的空試工作。隨后,被試特高壓GIS設備一次性順利通過了1100千伏一分鐘交流耐壓試驗的嚴格考核。一項刷新了GIS現場交接試驗領域最高耐壓值的世界紀錄產生了。
為按期投運 智力體力雙比拼
“80后”小伙朱太云,2010年從西安交大博士畢業進入電科院工作。3年后,他已成為皖電東送皖南站和淮南站現場電氣試驗技術負責人。“參與特高壓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和挑戰。從設備、參數怎么選,到現場試驗方案怎么做,每一步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特高壓設備的高電壓、大容量特性,對試驗設備要求很高,安徽電科院原有的試驗設備無法滿足要求。為此,歷經一個月夜以繼日的努力,朱太云完成了《1000千伏特高壓現場交接試驗設備選型方案》,全面涵蓋了主變、GIS、高抗、地網測試等在內的16項試驗項目的試驗設備參數計算和選型依據,明確了已有和需采購的試驗設備清單,其適用性和合理性均獲得了國網的肯定。
談起參與這項工作后的感受,朱太云說:“很累。平時我們任務就很重。承擔特高壓試驗任務后,原來的工作計劃就被打亂了,都要為特高壓讓路。為了不耽誤工程的工期、壓縮總的試驗時間,有時兩個站要同時開展試驗。淮南距蕪湖300多公里,來回奔波。不僅考驗智力,還考體力。”
從2月底進場以來,朱太云和同事們放棄了周末和假期,從早忙到晚,在同樣的時間里,承擔了以往數倍的試驗工作。目前,淮南和皖南站的設備安裝基本結束。8月6日,淮南站500千伏配套工程的啟動調試工作告一段落,接下來,兩個站的站內調試和全線貫通調試還在等待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