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魚類大量減少的原因浮出水面。
8月15日,一份由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完成的,關于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研究的2013長江上游科考報告正式公布。
此次考察主要是對通天河流域、金沙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的資源進行采樣分析,結果顯示,整個長江上游魚類資源保護面臨重重威脅,漁業資源瀕臨滅絕,密集小水電開發是主因。
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主任趙依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長江干游魚類的種類和數量現在都極少,越來越多的水電站已經遠遠超過了水生生態的平衡能力。“長江干游已經沒有什么魚了,魚類的種類和數量都是極其地少”。
據專家介紹,大量未過環評而運行的小水電,對水體生態環境的影響非常大。
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機構的長期監測數據表明,長江中的“四大家魚”魚苗發生量急劇下降,由上世紀50年代的300多億尾降為目前的不足1億尾。以較為稀有的長江江豚為例,《2012年長江淡水豚考察報告》指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僅約1040頭,長江干流江豚種群近10年來平均年下降速率約為13.73%
對于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的銳減,趙依民表示,“現在我們水電大壩上得越來越多,疊加影響越來越大,對長江流域的所有水生物種都造成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金沙江流域的漁業資源”。
據了解,長江流域的魚類多數屬于洄游型,包括在江海洄游、江湖洄游、支干流洄游等,一旦在這些河流上建設水電站,水電大壩將會阻斷魚類洄游的路線,對魚類的生存、產卵繁殖等都將帶來巨大的影響。
長江中上游到底存在著多少水電站,密集程度如何,多年從事長江流域漁業生態和水電站建設研究的趙依民給出的答案是,“整個長江的干流江段,除了青海還沒有修水電站,云南、重慶、湖北等是干流建壩最多的,支流上建壩就更多了,除了泗水河,其它的都是水電大壩”。
在經濟建設和就業、稅收等因素驅動下,地方政府“跑馬圈地”式地建設小水電項目一直以來就備受社會關注。
而小水電普遍存在著無環評違規運營的情況。雖然有關部門從多個環節對小水電站建設進行限制,但是,從長江流域來看,地方政府發展小水電站的熱度依舊不減。
據知情專家介紹,小水電站的環評主要包括降低對水生生物危害的措施和造成損失的經濟補償措施,但是,基本上都沒有手段進行落實。因此對于阻斷魚類洄游、造成魚類資源匱乏的損失難以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