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調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與環保電價有關事項的通知》。其中明確將除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用電之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由每千瓦時0.8分錢提高到1.5分錢,這意味著困擾政府和發電企業多年的可再生能源的資金問題,在不增加居民用電成本的基礎上將得到解決。
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作為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征收標準從2006年的每千瓦時0.1分錢逐步提高到現行的每千瓦時0.8分錢,目前每年籌集金額200億元人民幣左右。但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截至2011年年底資金缺口為107億元。
“若不進一步提高標準,預計2015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缺口將達到330億元左右,這勢必將影響到可再生能源的投資積極性”,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公開表示,由0.8分錢提高到1.5分錢,是多年來上調幅度最高的一次。
而此輪可再生電價附加調整的“急先鋒”則是與之伴生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其中更為具體地明確了對光伏電站實行分區域的標桿上網電價政策:根據各地太陽能資源條件和建設成本,將全國分為三類資源區,分別執行每千瓦時0.9元、0.95元、1元的電價標準;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實行按照發電量進行電價補貼的政策,電價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42元。
從企業層面來看,比起當前產業鏈上游制造環節的窘境,新政策的出臺給市場帶來了更多的驚喜。
“可再生能源電價和分布式電價補貼區域標桿電價都超過企業的預期,加上國家的增值稅政策變化加的幾分錢,盈利前景不錯。”航天機電總經理徐杰表示。
作為今年上半年唯一實現贏利的光伏上市公司,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則表示,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0.42元/千瓦時的補貼,投資回報率很高。以上海地區為例,按當地的工業用電電費計算,一套20千瓦的系統,以0.42元/千瓦時的分布式電價補貼,大約5.5~6年就能收回投資成本,未來的20多年將都是純收益階段。
“補貼資金的到位是業內最為關心的問題。”錢晶說,政策遲遲不出,企業就只能觀望,不敢貿然行動。如今隨著可再生能源電價的調整,補貼資金的來源渠道有了著落,加上分布式補貼細則,及0.42元/千瓦時的補貼令業界振奮,勢必將調動投資者的積極性。
業內專家表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光伏裝機不到3GW。隨著“可再生能源通知”和“光伏通知”的出臺,尤其是此次光伏標桿電價和補貼政策的明確,預計今年剩余四個月很可能將引發搶裝潮,裝機規模約達5.5GW,全年或將超8.5GW,即同比增長88%的裝機規模預期將有可能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