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稟賦和技術的能源困境,我國要從發展低碳經濟、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努力提高投入產出率、改變價值分配格局等方面下功夫,通過綠色創新的環保之路、科學發展的高效之路走出能源困境。
環保之路,重點在于調整能源發展結構。低碳經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經濟發展新模式,由于目前世界還沒有低碳發展的現成模式,所以低碳發展需要經濟、社會、科技的革命,需要全球長期持續努力。這些努力包括改變現有資本增值方式、改變消費和生產模式等。
具體到我國,要從戰略上考慮低碳能源發展,即必須從現在開始,將我國的能源系統向低碳方向轉變;必須進一步考慮采取最有效的政策措施,盡可能減少能源消費的增加速度和總量;必須探索如何在增加能源供應總量的同時,盡可能減低碳排放的增加速度和數量;力爭在2025年以前實現碳排放的零增長,并從現在開始為實現碳排放總量下降做好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必要準備。在能源供應領域,應當強調科學產能,強調系統優化,從結構、布局、技術路線、時間順序、系統效率等方面持續優化調整。要抓緊機遇,確保國內石油穩產,加快天然氣、水電、核電發展,防止煤、煤化工和電力過快擴張,新能源產業發展更要注意全局規劃,不能盲目投入。
高效之路,重點在于改善能源消費模式。上世紀中期世界進入石油時代,上世紀末進入石油天然氣時代。法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調整能源消費戰略,從以石油消費為主,轉變為一次能源消費中核能占39%、天然氣占14.7%、水電占5.6%、石油占35.8%、煤炭占4.7%的多元化、清潔能源為主的優質能源結構。英國天然氣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38%,成為該國第一大能源。當然,我國能源消費以生產用能為主,發達國家能源消費以建筑交通用能為主,我國不能照搬發達國家消費模式,能源消費增長應該滿足我國人民生活合理用能和生產的高效用能需求,要逐步降低生產用能比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強化技術進步,開創有中國特色、相對簡樸的、面對大眾的能源消費模式。
2008年,我國萬元GDP能耗是美國的2.86倍,是日本的4.48倍,是歐盟經濟大國的5~6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8倍。我國單位GDP能耗下降仍然有巨大空間。這個空間如何填補?那就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中國的加工制造業,用廉價的資源、勞動力成本和社會環境成本支撐了世界一般制成品市場。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引導加工產能的大幅度擴張,使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分離;產能過剩、惡性競爭,進一步壓低了一般制造業的利潤空間;全球性價值(價格)分配體系使發展中國家制造業走向貧困化,中國生產得越多,單位生產活動得到的就越少。要如何改變現狀?那就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新的“經濟大躍進”,積極調整市場信號,引導發展方式轉變,改變價值分配格局,開創中國特色綠色消費市場,用中國式的綠色創新,形成我們的知識產品和品牌系列。
政府應取消普遍存在的能源價格補貼。在市場經濟下,中國能源價格水平偏低,還存在價格補貼。我國政府要以支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價格政策目標。成品油價格應充分反映原油價格變化、增加針對節能要求的能源價格政策、制定超限額加價政策,一方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另一方面提升我國能源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要認真把國有能源企業辦好。能源領域的改革要以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低的環境代價,保障廣大人民的合理能源需求。國有能源企業也要通過防止低效投入,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