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國家能源局在印發的《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中已經坦承:“三代核電的關鍵設備尚未實現國產化、核燃料元件和乏燃料處理技術落后于發達國家。”
1月7日,日本東芝公司對外表示,已經耗資1250億日元收購美國邵爾集團持有美國西屋電氣公司20%的股份,本輪收購后東芝公司已經持有西屋電氣87%的股權。而就在此前的2012年12月21日,籌備將近10年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廠高溫氣冷堆核電示范工程低調開工,這與2008年核電專項啟動時規劃的2009年9月已經遲到了3年。
核電專項的全稱是“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提出的16個重大專項中由國務院直接牽頭的兩個專項之一。核電專項在“十一五”時期設定的目標是突破第三代先進壓水堆核電關鍵技術,完成標準設計,并開始建造首臺商用示范機組;完成高溫氣冷堆核電廠關鍵技術攻關,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0萬千瓦級高溫氣冷堆核電廠示范工程。
2012 年10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核電安全規劃》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作為中國核電解禁后第一個開工的新建項目(陽江和福清均屬二期工程),又是全球首臺開工建設的具有“四代特征”的核電機組,石島灣核電項目的開工被視為對中國核電界意義重大,這也將引發整個核電產業鏈的躁動。然而,材料(行情專區)提煉、裝備制造技術落后的中國企業在面對日本、德國等行業內巨鱷不斷鯨吞國內市場時,仍是束手無策。
著有《三井帝國在行動》一書的知名國內產業經濟學家白益民先生表示:“如今,中日關系持續惡化,打著三菱、東芝、石川島等品牌的日本公司顯然已經很難大規模涉足中國核電產業鏈,而此時,在外界看來仍是美國品牌的西屋電氣則成為日本東芝公司殺入中國核電產業鏈的一張王牌”。
事實上,2012年的東芝中國核電戰略在10月份之前就已經悄然拉開帷幕:4月23日,西屋與太重集團合資成立太重派爾核電有限公司,由此涉足國內外核電站全套燃料轉運系統設備的供貨和服務業務;9月4日,國家核電與西屋合資成立的國核維科鋯鉿有限公司生產出第一塊重1.1噸的核級海綿鋯(核級海綿鋯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性物資,是核電站反應堆的關鍵必備材料).
石島灣核電示范工程目的在于以清華大學10MWth高溫氣冷實驗堆(HTR-10)為基礎,將高溫氣冷堆這一重大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建成一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HTR-PM)。不過,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聽到另一種聲音 “清華大學的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盡管冠之以中國自主知識產權,但其技術實際上來源自于前西德80年代的技術,可以實現10萬千瓦級的小規模應用,但是否能最終實現百萬千瓦級的大規模發電應用而真正成為第四代核電技術還是個未知數”。然而,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光鮮”背后依然是在材料和裝備領域受制于人。
在第四代反應堆,特別是高溫氣冷堆中,核石墨是不可缺少的慢化、反射和結構材料。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中的主反應堆并沒有爆炸,發生爆炸的只是其儲存核廢料的部分,而保住核電站主反應堆的正是用純核石墨制成的外罩。可以說,核石墨在捕集核廢料、吸收核放射粒子等方面具有極大應用潛力,是核電站不折不扣的“安全衛士”。由于核石墨對純度、各向同性等指標要求比較高,世界上至今只有德國西格里、日本東洋炭素和東海炭素、法國羅蘭石墨等企業能夠生產,我國則主要依靠進口。
清華大學的HTR-10石墨堆內構件材料為日本東洋炭素的IG-110核石墨,此次石島灣項目所需的石墨也早與東洋碳素簽署了合同。白益民先生對記者表示:“與清華大學核研院以及石島灣項目密切相關的日本東洋炭素株式會社從表面上看雖然是一家日本民營企業,公司由近藤純子及其家屬控制。但事實上,東洋炭素與日本第一大財團三菱財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三菱財團的兩大核心成員三菱商事和三菱東京UFJ銀行(行情專區)均位居該公司前十大股東,各持股3%和1.73%。此外,三菱電機則與東洋碳素在石墨電極加工條件開發方面有著很好的合作”。
高溫氣冷堆項目上馬,意味著同在石島灣的大型先進壓水堆CAP1400項目距獲批也不再遙遠。它們同為國家在2008年啟動的 “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重大專項。CAP1400是在引進美國西屋電氣AP1000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再創新,從而開發形成安全性與 AP1000相當、經濟性優于AP1000、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機組。
不過,2011年12月,國家能源局在印發的《國家能源科技 “十二五”規劃》中已經坦承:“三代核電的關鍵設備尚未實現國產化、核燃料元件和乏燃料處理技術落后于發達國家。”也就是說,東芝旗下的西屋電氣提供技術,三菱重工領銜建造,中國的第三代核電項目儼然成為日本公司的掌中之物,為日本企業源源不斷地輸送巨額訂單和利益。
然而,更不得不提的是,在中國剛開始引進AP1000技術時便不惜血本收購西屋電氣的日本東芝公司,會不會為中國的CAP1400技術留下安全隱患?盡管美國、日本和歐盟都已經出臺類似的“核電安全標準”,但這似乎更多的是針對核電站的運營,加之各國對核電采取不同的立場,在全球范圍內核電產業還遠遠沒有達到類似民用航空運輸業和民用航空器制造業對每一個零部件都進行認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