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這個詞是最近的新熱點,《紐約時報》甚至宣稱“大數據時代降臨了”,隨著這個詞的頻頻曝光,它的商業價值也逐漸凸顯,“大數據”已然成為眾多世界500強企業追捧的對象,意昂(E.ON)等多家超大型國際電力能源集團已宣布牽手“大數據”。那么,“大數據”究竟會給電力企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什么啟示呢?
“大數據”的核心:更準確地預測
“大數據”源自英文bigdata,對這個概念的解釋千差萬別,美國學者舍恩伯格在他的專著《大數據時代》中解釋說:“大數據,就是我們可以在更大規模的數據上,做到更多我們無法在小規模數據基礎上完成的事情。”
他認為,“大數據”的核心就是對龐雜的超大規模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從而可以更準確地預測,這必然引發商業變革。以歐洲快銷時尚品牌ZARA為例,該公司通過對消費者登錄網店的數據進行分析,找出最受歡迎的產品,作為實體店的推薦參考,果然效果很好。并在實體店及網店中不停地收集消費者反饋: “我喜歡這個圖案”、“我討厭這個扣子”等,所有消息都通過銷售經理反饋給數據處理中心,最終各方信息都將被分類處理,成為設計、生產、銷售的指引。 ZARA借此將銷售收入提高了10%。
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顛覆性的觀點:通過對龐大數據分析知道“是什么”就夠了,不必再去追問“為什么”,就好像 ZARA只需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什么款式最受歡迎,不必再花精力去研究消費者為什么喜歡。這個觀點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尤為重要。
需要專業化的數據處理機構
意昂集團(E.ON),歐洲最大的電力集團公司之一,兼營石油、貿易、運輸等業務,2012年在世界500強榜單上排名第16位,英、德等30 多個國家的電網與發電企業都屬于該集團旗下資產,用戶數量超過2600萬人。今年4月,該集團宣布攜手瑞典愛立信(Er-icsson)公司探索“大數據”。
愛立信將向意昂集團出售相應的電網應用設備和軟件,用來將意昂旗下電網的數據傳輸量提高3000%,可見這家電力企業在未來對數據的依賴。愛立信將幫助意昂對這些數據進行管理和分析,從而為企業經營服務。這次“大數據”合作主要集中在瑞典電網,意昂在瑞典大約擁有60萬塊智能電表。
像意昂這樣的大型綜合性集團,為什么一定與他人聯手而不是讓自己的辦公室來分析數據呢?
IBM公司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有個智能電網項目,將擁有320萬塊智能電表,“原來都是每個月抄一次表,現在智能電表每15分鐘就向IBM公司發送一次用戶的用電數據。320萬塊表,15分鐘抄一次,一個月下來是多么大的一堆數據?沒有專業化的‘大數據’分析肯定不行。”項目負責人說。這或許就是意昂牽手愛立信做“大數據”的原因。
與此同時,電力設備制造商西門子公司也宣布攜手數據分析公司天睿(Teradata)進行“大數據營銷”,將電力企業設定為目標客戶,提供從智能電表到電網運行系統的設備制造與數據分析服務。此前,天睿公司已經和美國南加州愛迪生電力公司等電力企業建立和合作,對停電、電力供應、電力需求、天氣對電力供需的影響等數據進行精確地分析,從而為電網安全運行提供更可靠的參考依據。
屆時,“大數據”所包含的信息將會給發電和電網企業做出更好的預測,比如氣溫每升高一度對電力需求的影響、用電高峰時間可以精準到分鐘等具體數據,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來獲得。
為電網規劃和新能源探路
《大數據時代》的作者舍恩伯格說,可以抽象地認為,智能電網就是“大數據”這個概念在電力行業中的應用,就是通過網絡將用戶的用電習慣等信息傳回給電網企業的信息中心,進行分析處理,并對電網規劃、建設、服務等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日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者就根據“大數據”理論設計了一款“電力地圖”,將人口調查信息、電力企業提供的用戶實時用電信息和地理、氣象等信息全部集合在一起,制作了一款加州地圖。該圖以街區為單位,展示每個街區在當下時刻的用電量,甚至還可以將這個街區的用電量與該街區人的平均收入和建筑物類型等相比照,從而得出更為準確的社會各群體的用電習慣信息。
這個“大數據”地圖也為城市和電網規劃提供了直觀有效的負荷數預測依據,也可以按照圖中顯示的停電頻率較高、過載較為嚴重的街區進行電網設施的優先改造。
同時,對于風能、太陽能等具有間歇性的新能源,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有效地調節,也可以使新能源更好地與傳統的水火電進行互補,更為靈活地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