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的正式推出,被認為是自“京都議定書”框架以來中國首次進行的碳排放交易的嘗試。據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啟動當日交易信息顯示,首個交易日已經完成8筆交易,成交總量為21112噸,成交總額613236元。
在深圳啟動的碳交易市場,華為、中興、富士康、比亞迪等深圳知名企業已經正式確定被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而在國內新興的碳市場上,一些企業早就開始了自己的碳經濟戰略。“過去十年,深圳能源集團通過碳資產管理已經在聯合國和國內成功注冊了12個項目,成交了兩筆CDM的交易。我們在聯合國注冊的CDM碳總量已經超過了300萬噸,提交注冊的有10萬噸,此外,我們在國內按照CCERS向國家發改委注冊的已經達到了35萬噸。”深圳能源集團副總經理曹宏認為,擁有低碳技術基礎的能源企業有足夠的碳排放資源和國際碳交易經驗,成為國內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下一步希望能將國際CDM與國內CCERs認證的碳排放量結合起來,進一步開發中國的碳交易市場。”作為深圳排放權交易所首單配額交易的最大賣家,深圳能源集團分別以10000噸配額賣給廣東中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和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交價分別為每噸28元和30元,直接從碳交易中獲利58萬元。
除了企業之外,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也被允許進入“炒碳”行列。據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陳海鷗介紹,投資者會員分兩類:一類為個人投資,需要一次性繳納會費2000元,每年交年費1000元,即個人首次投資的門檻為3000元,在排交所開戶的個人不限深圳戶籍;另一類為機構會員,一次性繳納會費50000元,年費30000元。據業內人士分析,開放非排放單位的機構及個人會員資格,主要目的在于保持整個碳市場的流動性充分,充分體現碳排放權資產投資價值,同時也能避免碳市場“有價無市”的困境。
圍繞碳市場概念,碳金創新產品也將“橫空出世”。據中廣核集團副總經理施兵透露,近期企業或將啟動國內首支碳債券的發行,該債券是以企業風電項目以及碳交易受益收益作為抵押,并與碳交易價格掛鉤的金融創新產品。為“淘金”新興碳市場,民生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商業銀行紛紛推出碳交易相關服務,研究開發合同能源管理貸款、排污權抵押貸款、碳排放交易理財產品、專項碳基金等產品。此外,有外資銀行透露,將在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之后,參與國內的環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