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可以讓生活更美好。國家發改委正著手起草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并研究在區域范圍內啟動智慧城市試點工作。三大運營商已經與300多個地方政府達成"智慧城市"戰略合作協議,有關上市公司也紛紛行動起來,加入這一建設浪潮。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智慧城市"投資總規模有望達5000億元。
近一個月來,延華智能、中國聯通、中興通訊、萬達信息、浙大網新等多家上市公司密集發布涉足"智慧城市"建設的公告,從業務、技術、資本等各層面布局智慧城市相關業務。而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運營商、學術機構也不斷在"智慧城市"規劃及標準研制方面動作頻頻。
統計顯示,目前三大運營商已與全國逾300個地方政府達成"智慧城市"戰略合作。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國開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數有望突破400個,"十二五"期間用于建設"智慧城市"各方投資總規模有望達5000億。
政府機構積極推進"智慧城市"
近兩年來,各地方政府、運營商、學術機構以及信息技術公司不斷布局"智慧城市"。9月4日,中國通信學會智慧城市專家委員會正式成立,重點覆蓋城市規劃、政府、交通、醫療、安防等重點行業。原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據國家信息中心人士透露,發改委研究和起草的關于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有關情況的報告已經上報,并獲得高層領導重要批示。目前,國家發改委正著手起草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并研究在區域范圍內啟動智慧城市試點工作。
在日前召開的"信息通信技術應用2012論壇"上,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標準研究所總工程師續合元表示,目前智慧城市的系統架構主要集中在民生、城市管理以及信息化促進經濟發展三方面,從規劃建設的角度包含感知延伸、網絡傳送、公共應用支撐平臺三個層次指標。主管部門正在加速推進智慧城市相關標準的立項和制定。
據他介紹,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務、社會、經濟、基礎設施和環境等各個領域,充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通信技術,不斷提高城市狀態感知和智能運行水平,不斷推進城市系統間的信息共享和應用協同,從而持續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優化生態環境,改善市民生活和企業發展環境。
此外,智慧城市的建設也將伴隨著"城鎮化"進程而提速。
運營商與逾300個城市達成合作
實際上,運營商一直被認為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推動力,并已經與多個地方達成"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根據中國電信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所披露的最新數據,目前,中國電信已經先后與75個城市簽署了智慧城市戰略合作協議,以智慧應用為主題,全面接應各級政府、行業、企業及社會各方面的需求。
據中國電信總經理助理郭浩介紹,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中國電信構建了400多個全國性的信息通信應用網絡,覆蓋了20多個行業,有2100萬個企事業單位在智慧城市體系當中。
而根據中國聯通此前發布的智慧城市戰略,截至2012年8月,中國聯通共與118個城市簽約智慧城市類項目,共同推動智慧城市規劃、建設、運營、服務和創新發展。
在投資方面,《武漢智慧城市總體規劃與設計》要求總投資超過817億元,未來8年將帶動產業增加值達11200億元。此外,獲批工信部"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的常州和揚州十二五期間也將分別獲得三大運營商上百億的投資。
據已披露的三大電信運營商數據統計,目前三大運營商已與全國逾300個地方政府達成"智慧城市"戰略合作。預計下半年還將有近100個城市與運營商合作建"智慧城市"。
信息基礎設施投入為先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聯通在"智慧城市"戰略規劃中明確將"城市光網絡、WCDMA無線網絡和WLAN三大網絡"作為智慧城市的基礎。而各地方規劃屢次提及寬帶、無線等基礎網絡建設的具體目標。
深圳"智慧城市"建設計劃到2015年,全市家庭寬帶普及率達到90%,光纖到戶達200萬戶,基本實現100Mbps家庭寬帶接入,移動通信帶寬達到20Mbps以上,無線寬帶網絡覆蓋率達99%。
青島要求到2015年,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城市互聯網接入帶寬能力超過20M,農村超過4M。互聯網普及率超過75%,寬帶用戶數突破200萬戶,光纖到戶覆蓋率達到50%以上。
中國電信在與貴州省的合作中,計劃未來3年投入100億元重點推動貴州寬帶提速、光網城市、三網融合、通信同城化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及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產業等行業信息化應用推進。
此外,在8月與上海簽署的共同建設上海"智慧城市"2012-2013年戰略合作協議中,中國電信計劃未來兩年再投入140億元,到2013年要實現上海城鎮化地區全覆蓋,完成建設WiFi場點1萬個以上,開展LTE網絡的探索;新增IDC/DC機架7000個,總機架數達到2萬個,建設50個以上智慧社區。
有券商分析人士指出,三大運營商圈地布局,首先受益的就是光纖光纜、無線通訊等基礎設施設備廠商。而后續隨著"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包括平安城市、電子政務、數字醫療、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眾多應用領域也將受到帶動,從而對云計算、物聯網、安防、數據挖掘及處理等產業鏈上下游軟硬件企業起到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