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月來,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以及國家開發銀行等單位,相繼發布了一系列旨在扭轉光伏行業嚴峻形勢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涉及光伏發電的補貼、定價、企業融資信貸等方面的內容,解決了整個光伏企業多年來的一塊心病,不少媒體宣稱“光伏發電第二春”即將來臨。
而在本地,云南省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但要發展分布式發電項目,還面臨諸如回收成本時間長、老百姓積極性差等挑戰。
“城市化”基礎
我省8億平米屋頂
“去年下半年,幾家進行組件制造的企業就陷入困境,到現在已經徹底站不起來了。”云南省太陽能產業聯盟高級工程師宋明集說,云南太陽能行業出現十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上游制業數量少,企業面臨破產困境,下游應用企業卻在農村市場發展迅猛。
據了解,早在2009年,國家就推出“屋頂計劃”和“金太陽計劃”,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光伏發電項目在農村的應用,特別是西北等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區,但城市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發展幅度卻難與農村比肩。“重心將由偏遠地區轉向城市、由獨立發電轉向分布式發電和大規模并網發電。”宋明集認為,能否順利進行城市化,是分布式發電項目和整個光伏行業走出歐盟“雙反”陰影和開拓國內市場的關鍵所在。
從云南省太陽能產業聯盟提供的數據來看,云南省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潛力巨大。據統計,云南省現有城鎮建筑物占地8億多平方米,每年新增城鎮建筑面積4000萬平方米,按照每年2%的比例采用光伏光熱建筑,則每年需要太陽電池1200兆瓦。
“城市化”困境
老百姓參與積極性不高
從數字上看前景十分樂觀,但分布式發電的城市化還面臨一些現實的問題,與德國等分布式發電開展得比較好的國家相比,我國城市居民的屋頂多為公共建筑,老百姓安裝分布式發電設備的積極性不高。對此,云南省內某大型光伏應用公司負責人李承金給出了解決的辦法:讓物業公司投資建設,發出的電供小區公共設施使用,“但物業方面的興趣也不太大。”
影響投資積極性的另一個因素則是長達數年的成本回收時間。記者按照當前的成本算了一筆賬,投資一套10千瓦的分布式發電設備需要約7萬元,按照昆明一年220天、每天5小時的有效光照時間,每年可發電11000度。以昆明部分寫字樓的電費為1元/度的電價進行計算,保守預計7年時間可收回成本,而目前一套光伏發電設備的使用壽命約為25年。“盡管有長達10余年的純盈利期,但大家還是普遍覺得不劃算。”李承金坦言,“對分布式發電領域難以有很樂觀的預期。”總而言之,在上述一系列的現實瓶頸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轉前,還不能過早對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前景過于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