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報一則關于山西大同“600余輛運煤車被堵電廠大門口”的報道再次將討論已久的“煤電互保”政策推向了風口浪尖。
“有了利益紛爭,堵電廠是很正常的,這也是一個必然現象。”一位發電企業負責人道出了其中的癥結所在。
實際上,從河南、山東、山西等地實施煤電互保的情況來看,這一政策也并沒有當初制定者設想的那么好,而是激發出各種矛盾,有些甚至不了了之,成為“一紙空文”。因此,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利益博弈也讓“煤電互保”陷入尷尬的境地。
“一般煤電互保政策出來的第一個月執行的還比較多,河南應該是最嚴格的了,但一個月之后,很多電企就不愿意再實施,算是沒有了下文。”卓創資訊分析師劉冬娜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山東省的煤電互保政策則基本沒有執行,因為山東的煤價跟外省差價太大了,一噸就比省外高50~60元。
此次煤電互保政策最先開始于河南。今年5月初,河南省推行“煤電互保”政策,要求發電企業優先使用本省煤炭,還推出了獎勵政策:在河南省內電煤采購基數上,每增加1萬噸省內煤采購量,對采購企業獎勵1000萬千瓦時電量;而如果少采購1萬噸省內原煤,則扣罰1200萬千瓦時基礎電量。
河南省這一強制性措施效果相對比較明顯,使得處于劣勢的河南本地煤有了喘息的機會。河南神火集團一位人士介紹,如果不是采取這樣一種措施,煤炭企業的經營狀況會更差。他認為:“在市場經濟不完善的情況下這是一種補充,電力作為壟斷性行業是吃不了虧的。”
河南政策一出,山東、山西等煤炭大省也制定相應的政策,其中引起最大“轟動”的要數山西省扶持煤炭企業發展的“煤炭20條”。
山西省規定從2013年8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暫停提取煤炭企業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和煤礦轉產發展資金,因此可使煤炭企業每月減少15元/噸的生產成本。另外,還明確提出要繼續推進煤電聯營、煤電一體化,鼓勵煤炭企業與電力、冶金、焦化等重點用戶簽訂長協合同,實現煤電和諧。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1年年底,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曾明確提出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自主銜接簽訂合同,自主協商確定價格,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煤電企業正常經營活動不得干預。
而在山西“煤炭20條”中,雖然兩項資金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降低的成本很快就被后面的價格下跌所淹沒。因此,山西部分老煤礦早已沒有成本可降。
上述電力企業負責人表示,現在各個電廠都在盈利階段,穩定了煤價,也就是煤企不虧,電廠的日子過得相對好一些。
“如果煤價繼續降,達到煤電聯動的上限,國家肯定要降電價。所以煤價下降,其實既不利于煤炭企業,也不利于發電企業,現在大家達成一致共識,認為現在的情況是基本可以接受的。”該負責人說。
中宇資訊分析師關大利則認為,煤電互保對于理順當前煤電矛盾作用有限,治標不治本,煤電雙方的矛盾主體還是市場煤計劃電,體制不改變,矛盾就很難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