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軸承主導產業升級實施的“產業聚集、名牌興企、引鳳還巢”三大戰略初見成效。陽光軸承產業園區是省確定的“十大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南區“中國軸承大世界”,年交易額46億元,2000余家軸承經銷戶入駐,輻射全國;北區為軸承加工生產區,擁有30多家面向高端市場的規模軸承企業。
運河工業園區是臨西面向山東承載產業轉移的“橋頭堡”,建成時間雖短,卻已引進軸承生產及配套企業21家,總投資13.36億元。臨西軸承產業已具備了向高端邁進的基礎和條件,亟需創建一批知名品牌帶動轉型升級,打造產業發展新優勢。為此,我們將鑫銘、光揚等20家骨干企業列為重點扶持對象,助其引進先進技術、裝備,改進工藝、流程,通過自主創新培育名牌。與此同時,充分發揮河北省軸承行業協會、軸承檢測中心的優勢,提升軸承產品質量。目前全縣已有50家軸承加工企業通過了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注冊商標86個,42家經銷企業獲得了自主出口權。全縣在外地開辦的軸承門店有4000多家,遍布全國所有中等以上城市,其中資產上千萬元的不下百家。我們依托此優勢開展招商引資活動,飛龍軸承、書浩軸承等一只只“金鳳凰”飛回臨西、返鄉創業,并成為軸承生產骨干企業,徹底改變了臨西軸承“經銷大縣、生產小縣”的被動局面。
大力發展園區經濟
按照“項目集中向園區引進、資金集中向園區投入、產業集中向園區聚集”的工作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設施,重點引進一批投資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入駐園區。到“十二五”末,確保陽光園區完成投資100億元以上,運河園區完成投資50億元以上,形成集約發展的園區經濟新格局。
扶強壯大骨干企業
對那些市場發展前景好、輻射帶動能力強、財政稅收貢獻大的企業,加大扶持培育力度,資金優先向骨干企業投放,土地優先向骨干企業供給,政策優先向骨干企業傾斜。加強銀企合作增加信貸投放,支持企業擴大再生產。調劑土地指標,預留發展空間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在人才引進、產品研發、專*申請、上級扶持資金等方面,加大幫扶力度扶持企業壯大規模、做大做強。到2015年,力爭建成產值超億元、納稅超千萬元的企業10家以上。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以軸承、棉紡兩大產業為重點,大力引進先進設備,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搞好產品研發、新技術推廣工作。軸承特色產業,繼續堅持“高質量、大群體、標準化、品牌化”的發展路子,繼續實施“改造升級”、“引鳳還巢”、“品牌培育”、“名企引進”,每年確保新竣工投產軸承企業20家以上,5年內新增規模軸承企業100家以上,爭創國家級名牌5個、省級名牌10個。棉紡產業進一步延長鏈條,擴張規模,培育壯大一批骨干企業,實現規模與效益的“雙提升”。
引進培育新興產業
持之以恒地把擴大開放、強化招商做為實施工業突破、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圍繞裝備制造、新興醫藥、電子化工等新興產業,重點引進一批高稅源、高科技、高附加值、大資金的強縣立縣項目,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加大對國內外“知名企業”的招商引進力度,到“十二五”末,力爭引進3—5家全國工業百強企業落戶。
通過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確立了“工業立縣、和諧穩縣、富民強縣”的發展思路,連續開展了項目建設年、重點工業突破、招商百日會戰等一系列活動,持之以恒地增投入、上項目、抓招商、調結構,全縣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
在擴張經濟總量的同時,縣域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抓開放、強招商,過去5年全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8.9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54倍。建園區、聚產業,使陽光、運河兩大園區從原來的一片空地,發展成為規劃面積分別達到14平方公里、7平方公里,累計完成項目投資30多億元的支撐型產業園區,吸納項目和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抓改造、促升級,特色產業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巨大跨越,軸承產業3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達到50余家,其中超億元企業6家,銀光化工、華春汽配等一批企業迅速做大做強,今年將跨入納稅超千萬元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