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里,3D打印技術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新興技術之一,甚至被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稱為“將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數字化制造技術。與此同時,中美兩國的資本市場3D打印熱度不減,相關概念股紛紛大漲。目前我國3D打印產業發展現狀如何?和資本市場有哪些關聯?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亞洲制造業協會首席執行官羅軍。羅軍表示,3D打印產業化的序幕才剛剛拉開,未來3D打印應用市場可能會達到千億元。
產業前景樂觀
記者:當前大眾談論的3D打印就是3D打印技術嗎?
羅軍:目前來看,還不完全是一回事。之前有媒體報道,稱3D打印可以在一臺打印機上一次性打印出一架能用的飛機,這簡直是胡說。3D打印制造的只是飛機的外殼和部分金屬零部件,而飛機中的精密儀器和復雜的集成電路,并不能同時打印出來。普通大眾,甚至是一些媒體對3D打印技術的理解中多少都有一些被夸大的成分,3D打印并非無所不能。
記者:3D打印技術在國內發展情況如何?
羅軍:目前,國內很多科研院校已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部分企業也在3D打印技術應用領域有所斬獲,3D打印技術正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并被廣泛地運用到航空航天、汽車零部件、重大裝備、文化創意、生物醫學等領域。
記者:相比國外技術,國內3D打印技術處于一個怎樣的水平?
羅軍:我國3D打印在原型制造、產品直接制造方面與國際水平相差無幾,在大型金屬結構件直接制造方面,已超越了國際同行。
記者:政府在產業發展中扮演了何種角色?
羅軍:中央政府對3D打印技術等新興產業高度重視,去年工信部就曾表示將加大對3D打印產業支持力度,不過目前仍處于摸底階段,并無具體的扶持政策出臺。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先試先行,江蘇省等就已經出臺了相關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
軍工運用廣泛
記者:據了解,我國的殲-15、大飛機都采用了3D打印技術,3D打印在軍工領域應用情況如何?
羅軍:相比消費和制造領域,我國3D打印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的運用已經非常成熟,是國內目前運用最多的領域。相比國外定制,運用3D打印生產部件時間、金錢成本都更為低廉,并能滿足軍工類產品獨特性生產要求,同時也更加符合軍事領域保密性的要求。
記者:盡管各方面顯示,3D打印產業的前景非常光明,但任何產業的發展絕不會一帆風順,制約3D打印產業的因素有哪些?
羅軍:由于我國工業化起步較晚,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材料產業相對滯后,成為制約3D打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國外3D打印的材料已有100多種,而我國國產材料僅幾十種,許多材料還需依賴進口,價格相對高昂。同時,國內材料的技術工藝也很難達到與國外相當的水平。其次,國產裝備性能以及穩定性也是制約因素之一。此外,目前3D打印總體成本還比較高,和普通消費者還有一定距離。
記者:未來3D打印是否有可能逐步替代傳統制造業?
羅軍:3D打印技術可以打印出我們設計出來的任何東西,但它打印出來的東西不一定就能實際應用。比如,3D打印技術打印出的杯子雖然一定是杯子,但我們不能用來喝水。用來喝水的杯子要考慮到材料是否環保,而且打印的產品造價肯定遠遠高于傳統方式制造的杯子。更重要的是,3D打印所制造的飛機、汽車、手槍等只是外觀相似的模型,其內在的電子元器件和成千上萬個零部件是不能一下子打印出來的。想取代傳統制造業,3D打印還需克服材料、質量檢測、成本三個瓶頸。不過,3D打印技術依然是一項前沿性、先導性很強的技術,可以實現傳統制造業轉型。
聯盟推進產業
記者: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成立的初衷是什么,對于行業的發展有什么規劃?
羅軍:聯盟成立之前,國內3D打印企業和科研單位大多各自為戰,不了解市場需求,不注重溝通合作,造成了整個行業的閉塞,不利于行業的快速發展。聯盟的成立,可以整合產業資源,形成合力。聯盟計劃重點推動三大工程,一是發起組建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舉辦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搭建中國3D打印技術與世界同行間的對話合作平臺,整合全球3D打印技術的資源,共同推進3D打印技術產業的發展;二是集中國內3D打印技術的優勢資源,組建國家級3D打印技術研究院和產業園,在國內主要工業城市推進3D打印技術創新中心工程;三是吸納100家傳統制造業企業、職業技術學院、產業園區進入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率先分享3D打印技術,促進3D打印技術與傳統產業緊密結合。
記者:有媒體報道,我國3D打印技術產業三年有望實現百億市值,這個市場規模是怎么估算出來的?您認為合理嗎?
羅軍:這個數據是我們于今年1月在成都舉行的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第三次理事會議上提出來的。今年,我們將正式在國內啟動3D打印創新中心,三年內至少啟動10個創新中心。聯盟將和當地政府共同組建3D打印技術產業推進理事會,要求地方政府推薦80-100家傳統制造業企業(用戶)加入,利用3D打印的專家技術資源優先改造和提升當地傳統制造業。通過技術與用戶結合,科研與市場結合,能夠很快促進3D打印技術產業化。同時,我們還將亞洲制造業協會、全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峰會、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聯盟的平臺打通,進一步促進3D打印技術在更大范圍的運用。按照我們的設想,3年時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