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聯合發出了《關于停止節能家電補貼推廣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從2013年6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這五類節能家電產品,不再享受財政補貼。盡管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實施一年以來,并沒有給整個太陽能熱水器的銷售帶來實質性的推動作用。面對著四年來行業首次沒有財政補貼的政策“空窗期”,不少廠家表示盡管有些不舍,但大部分還是顯得比較理性。
太陽能熱水器面臨補貼政策“空窗期”
實際上,早在2013年年初,坊間關于節能惠民補貼是否延續的問題就有不同的傳言。現如今原本就暫定一年期限的補貼政策正是宣告結束,不再延續也屬正常。如此一來,家電行業自2007年以來先后被“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三大政策紅包所簇擁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
這一結果或許對于市場化競爭已經比較完善的大家電來說并不意外,但是對于發展還不算特別完善的太陽能熱水器行業來說,可能就面臨著另外一種局面。對此,有相關人士預測在缺少了國家財政補貼之后,太陽能光熱行業的洗牌速度將進一步加快。
眾所周知,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由于其準入門檻較低,市場主要集中在農村而被稱之為“草根行業”。2009年,太陽能熱水器產品被正式納入家電下鄉,從而引發了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的一波發展高潮,大批企業涌入太陽能行業,搶奪涵蓋超過7億人口的農村市場“蛋糕”。而事實上也正是家電下鄉的實施,導致了太陽能熱水器行業洗牌的加速。在不少太陽能廠商看來,家電下鄉的實施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透支了太陽能熱水器在農村市場的消費能力,造成了太陽能熱水器市場的虛假繁榮現象。
事實上,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整個行業便開始陷入了增速放緩的局面,傳統的農村零售市場開始連年下滑。而家電惠民補貼作為家電下鄉政策結束之后的后續政策,盡管面臨著入圍門檻高,補貼力度小的問題,但是此項政策一經推出,還是引發了各家太陽能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的熱捧,畢竟對于有些企業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長期以來的政策紅包,甚至有少數企業明知獲得補貼的希望不大,但是在利益的驅動下,不惜采取做假賬,虛報銷售數據等騙補行為,極大擾亂了行業正常發展的秩序。
太陽能企業大多能冷靜面對
如今,節能惠民補貼在經歷了四輪之后已經正式壽終正寢。盡管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實施一年以來,并沒有給整個太陽能熱水器的銷售帶來實質性的推動作用。面對著四年來行業首次沒有財政補貼的政策“空窗期”,不少廠家表示盡管有些不舍,但大部分還是顯得比較理性。
實際上,2013年以來,整個太陽能光熱行業依舊面臨著零售持續下滑,行業增速放緩的發展態勢。據四季沐歌銷售總監楊斌介紹,由于受到宏觀經濟形勢低迷、房地產市場不明朗等因素的影響,整體市場環境并沒有任何的改善,無論是傳統零售,還是工程市場的銷售均有所下滑。
楊斌進一步表示,已經結束的節能惠民政策盡管補貼力度較小,但是在引導和促進太陽能熱水器的銷售,規范終端渠道的操作方面還是起到了一定積極推動作用。
而主管力諾瑞特節能惠民工程的媒介經理齊冰則認為,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傳統渠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零售市場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開始出現了下滑趨勢。
12不過節能惠民政策補貼的實施,降低了終端消費者的實際購買成本,對于終端銷售,也給廠商提供了不錯的促銷賣點。
另外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江蘇太陽能企業老總則向記者這樣表示,這幾年來政策對于消費者的邊際效益已經日益減弱,國家政策雖然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是從根本上說行業發展的市場趨勢并不是幾項政策所能左右的,歸根結底還是要靠企業自身在產品、研發、售后等各方面的發展。
行業洗牌速度或將進一步加劇
可以確認的是,雖然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已經不會再延續,但是國家相關部委和各地方政府關于扶持太陽能光熱行業發展的舉措依然是層出不窮。
除了各地相繼出臺的強裝令之外,工信部于3月6日發布《關于促進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稿明確提出,將采取措施提高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的集中度,到2015年培育3家年產銷量在300萬臺以上的龍頭企業,太陽能熱水器在整個熱水器行業的比重超過40%,能效等級二級以上的產品市場占有率達到50%。近期,青海省財政廳決定從2013年8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實施新一輪家電下鄉財政補貼政策,其中,太陽能熱水器將享受到520元的財政補貼。
對此,齊冰就表示,從工信部出臺的一攬子扶持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發展的舉措來說,肯定會給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契機,隨著市場集中度的不斷提升,整個太陽能行業的發展也會日趨成熟。但是作為企業來說不應該產生政策依賴癥,“打鐵還需自身硬”,市場的問題,還是要依靠市場規律來辦,行業和企業的發展還需更多的依靠自身技術、產品的提升,以及更好的挖掘市場需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未來市場的發展將會是強者恒強。
還有人士認為,雖然目前整個太陽能熱水器行業處于下行趨勢,但是由于經過不斷的市場整合之后,爭奪市場蛋糕的企業數量也大大減少了,因此未來行業的競爭還是會向那些大型企業,知名企業去靠攏。同時,企業也希望國家相關部委出臺的指導意見能夠盡快落實到具體的舉措中來,從而真正去引導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