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伏行業引發的中歐貿易史上金額最大的爭端終于近期暫時消弭,價格承諾化解了高額的反傾銷稅。然而,這使得中國光伏產品在歐盟市場喪失了曾無往不利的價格優勢,倒逼走上“強體瘦身”之路。
中國與歐盟在光伏領域的價格承諾談判,起始于歐洲當地時間6月4日歐盟出臺對華光伏產品雙反初裁之后。歐盟的初裁規定,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雙方未能達成新的和解協議,自8月6日起反傾銷稅率將升至47.6%。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白明介紹說,光伏“價格承諾”談判的具體內容為:中方承諾出口到歐洲的光伏產品不低于某個最低價格,并設定具體時間期限。作為交換,歐盟將不對中國光伏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
“‘最低價格’是中歐雙方在談判中的焦點,也是最大分歧所在。最終雙方達成的一致結果是:光伏組件售價不能低于57歐分/瓦。”白明說,這樣的結果相較于47.6%的反傾銷稅,使中國光伏產業出現了繼續打開歐盟市場的可能,可以說是中方談判小組一次意義非凡的勝利。
中國光伏聯盟秘書長王勃華分析說,今年初中國光伏組件在歐盟市場的售價約為45歐分/瓦,歐盟初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后,售價上升到了約52歐分/瓦。
“其實,52歐分/瓦已使中國大陸與臺灣、韓國的光伏組件基本處于同一水平。57歐分/瓦意味著,中國光伏產品的‘價格殺手锏’已被廢除,擺在中國光伏產業面前的只有‘強體瘦身’一條路。”王勃華說。
蘇州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介紹說,中國光伏產業前些年成倍增的粗放擴張,一方面“小散亂”現象突出,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另一方面自相殘殺,大打價格戰,最終在海外市場屢屢受到“雙反”。
事實已經證明,這樣的模式具有不可持續性。當前,中國光伏產業正靜下心來,主動轉型,由“規模低價型”向“品質高效型”升級。瞿曉鏵說:“中歐價格承諾給中國光伏產業創造了轉型升級的空間,同時也形成了巨大的倒逼壓力。”
據了解,2007年至2012年,中國光伏行業連續5年年增長率超過100%。2011年和2012年,中國光伏產能已經達到35吉瓦和40吉瓦,占全球總產能的六成以上,而2012年全球光伏裝機量只有32吉瓦。
專家指出,此次達成的價格承諾維期兩年,這段時期內整個光伏產業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成本會進一步下降。這意味著,未來兩年內中國光伏產業只有在產品性能、質量可靠性、售后服務等方面形成一定優勢,才可能維持在歐盟市場的原有份額。
王勃華認為:“明面上歐盟給了每年7吉瓦的配額上限,但以此計算中國能占據多少市場份并沒有意義,出口配額完全有可能受累于市場份額形成倒掛。”
“以價格承諾取代高額反傾銷稅,有效避免了‘劣幣驅良幣’,是促進中國光伏產業加快洗牌進程的正能量。”瞿曉鏵說,“價格有了底線之后,龍頭企業不再被中小企業牽著鼻子趟價格戰的混水。這種情況下,擁有自主品牌、研發實力、銷售渠道的龍頭企業將在歐盟市場形成顯著的競爭優勢。”
此外,光伏組件分為多晶硅組件與單晶硅組件。王勃華介紹說,單晶硅組件光電轉換效率要高出約3%,但售價本身就較高。57歐分/瓦的最低售價意味著中國對歐盟市場出口的單晶硅組件僅上漲3%。同時,同樣裝機容量的光伏電站,采用單晶硅組件,所需支架、土地等投入較少。這兩個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歐盟市場對中國單晶硅組件的需求或會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