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近日將召開全市垃圾分類啟動大會,公布“按袋計量收垃圾費”試點范圍,并宣布試點正式開始。垃圾費隨袋征收,丟得多付費多;垃圾袋實名制,亂丟處罰……這項據稱是借鑒臺北經驗的新政策,尚未正式實施便引起全城熱議。
據《南方日報》7月5日報道,垃圾分類的正確性放在任何一個場合都是毋庸置疑的,垃圾不分類、垃圾不處理,等待我們的將是一個垃圾堆積的城市。只是,垃圾如何分類、垃圾如何處理,始終是一個尚待探討的問題。此次廣州市城管委試點“按袋計量收垃圾費”,對垃圾圍城問題進行突破,無疑是值得鼓勵的,這總比眼睜睜看著垃圾漸漸湮沒城市來得強,但是一旦涉及到收費問題,卻往往容易引發(fā)質疑。形成這種慣性思維實則怪不得民眾,回想一下,多少能源收費借著“節(jié)能減排”的東風水漲船高,因此,這種一聽收費就頭痛的慣性反應又怎是民眾自己神經過敏呢?然而,對于垃圾問題而言,分類未能普遍鋪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沒有動力也沒有壓力,垃圾分類就一直這么不溫不火、似有若無地實行著,確實有一些做得比較出色的小區(qū)和街道,但對于更大一部分的小區(qū)和街道而言實在鳳毛麟角。垃圾分類需要壓力,也需要動力。
實行“按袋計量收垃圾費”,并考慮取消15元垃圾費,誠然是為了給一些人以壓力,是好事一樁,但對于如何實施的宣傳與講解卻仍有讓人一頭霧水之嫌。好的政策需要別人廣泛理解與支持,讓人覺得合情合理,才不至于在后來的實施中有頭無尾。最早的新聞報道,表示廣州市正設想推行垃圾費隨袋征收、垃圾袋實名制、廚余垃圾免費收運模式;最近的新聞卻說,每個月政府將向試點小區(qū)每戶發(fā)放60個免費垃圾袋,其中30個廚余垃圾袋,30個其他垃圾袋,用超標了就要額外購買,也就是說廚余垃圾也是按量計費的一部分,并非免費運收。在一般居民人家,廚余垃圾都是最為頭疼的一部分,尤其現在天氣炎熱,只要哪天不處理,“小強”立馬現身,這恐怕不是可以節(jié)約垃圾袋與否的問題,是必須及早處理以確保個人衛(wèi)生健康的問題。
產生多少垃圾付多少錢,無疑是對垃圾圍城的突圍戰(zhàn)。只有認真把垃圾分類的前期工作做到位,后期的垃圾處理,不論是焚燒抑或其他,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壓縮用地成本,讓有用的垃圾變廢為寶。作為民眾,應該理解這種措施的用心良苦,否則,垃圾圍城永遠處于一個無法破題的局面。但作為政府職能部門,不管新政有多么充分的理由,亦有完善垃圾分類措施、詳細講解措施、大力宣傳措施的義務,這其中需要兼聽民意、了解民意、與民意溝通。好比不少市民提出,“除了收費,是不是就沒有別的法子?”確實,垃圾分類需要壓力,也需要動力。在可行的范圍內,對正視垃圾分類的市民給予一點鼓勵不也挺好的嗎?畢竟,具體到垃圾分類的落實與否,還得看一個個配合與否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