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油價常常出現“內漲外將”的怪現象,發改委主任張平近日表示,正在研究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除了進一步縮短調價周期外,還準備取消4%的幅度限制。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目的是油價與國際油價更加接軌,改革后國內成品油將具有調價更快、更及時、幅度更大的特征。
據《中國證券報》3月8日報道,歸納一下成品油價格改革的四個基本要點:更加透明的原油價格參考地、縮短調價需要的天數、弱化調價要求的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幅度限制、由企業自行(宣布)調價。即按照定價機制規定的周期和幅度,由企業自主調整。
簡單地說,如果調價周期縮短,國內成品油可以跟國際油價同方向甚至同時間調整。如果不是由政府來宣布調價,而是由企業宣布調價,就不會調價滯后。
當然,改革后如果國際油價大幅度上漲,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幅度會更大、更頻繁,消費者將難以接受,這是改革最大的難題。但政府可以通過透明有效的補貼解決這個問題。
這就需要討論能源補貼的合理性。國際上各國能源價格水平很不相同。一個國家的能源價格水平,取決于其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和政策目標。從經濟學角度看,能源價格需要反映成本,是行業可持續的基本保障。通過提高能源價格可以促進節能減排,這也沒有爭議,但是簡單說提高油價鼓勵節約需要謹慎。作為發展中國家,能源價格應該保持平衡。
發展中國家對能源價格(包括油價)進行補貼是可以接受的,關鍵是政府如何介入能源價格。筆者認為,應當改變以往以行政方式壓低價格,而應采用稅收和補貼等相對市場化的方式。對于國內油價來說,可以考慮減免消費稅和進行有目標的價格補貼。目前我國汽油消費稅比美國高出不少,政府可以考慮降低消費稅,將稅收降低至美國水平,為調油價提供空間。實際上,在特殊時期,采用稅收手段來降低成品油價格也是其他市場化國家使用過的辦法。
此外,盡管可以考慮對成品油價進行補貼,但不應將補貼直接給油企。應該考慮不同收入群體的承受能力和發展重要性,對消費人群進行有目標性的補貼,這樣更有利于實現公平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