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碳交易聽上去似乎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遠,但其實,低碳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包薯片在整個生命過程會產生多少碳排放?一件T恤會產生多少溫室氣體?一瓶新西蘭紅酒又有著怎樣的碳足跡?圍繞這些問題,筆者近日采訪了廣東省低碳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李璧君,請她為我們講解低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碳足跡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隨著低碳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關注產品的碳足跡。那么“碳足跡”這一概念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李璧君表示,其實,任何產品在各個階段都會產生溫室氣體。以一包薯片為例:在原材料種植階段,施加的氮肥會部分變成溫室氣體,占總排放量的44%;生產階段消耗的電力帶來的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占總排放量的33%;包裝過程消耗的能源產生的排放量占15%;運輸過程消耗的燃料變成溫室氣體排放占總排放量的9%;最后處置過程,分解的廢氣產生的溫室氣體占總排放量的2%。
李璧君介紹,產品“碳足跡”是指產品在生命周期內產生的溫室氣體(GHG)排放量和移除量的總和。產品可以指有形產品(即各種商品),也指服務產品(即各類服務)。
“在某種程度上,碳足跡還描述了一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李璧君說,譬如,130g的芝士漢堡的產品碳足跡為2.85-3.1kg二氧化碳排放量,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相當于漢堡自身重量的23.7倍。一件T恤產品的碳足跡為650g二氧化碳當量,而80%的溫室氣體產生于洗衣階段。125毫升新西蘭紅酒產品碳足跡為140g二氧化碳當量,如果運到澳大利亞售賣,則碳足跡變成了190g。
碳標簽引導低碳消費
細心的市民會發現,如今市面上的一些產品貼上了“CQC”的標志。這就是“碳標簽”的一種。
據介紹,碳標簽是碳足跡的量化標注,它是把商品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
李璧君指出,碳標簽的作用在于利用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跡標簽的方式引導購買者和消費者選擇更低碳排放的商品,從而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緩解氣候變化的目的。
國際上較成熟的碳標簽是英國發起的。如今,在英國、德國、法國、瑞典、瑞士、美國、澳大利亞、智利、加拿大、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及我國臺灣地區已推出若干碳標簽制度。
李璧君說,碳標簽當前在國外和國內還不是一個強制性的要求,但出于客戶的要求或者提升產品的需要,國內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為其產品核算碳足跡,并通過如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等認證機構認證獲得碳標簽。
據了解到的,廣東省作為首批國家低碳試點省,根據國家發改委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去年3月印發廣東省低碳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研究建立碳標識等低碳認證制度”。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與國家認監委聯合發布《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在全國范圍內對低碳產品認證活動進行統一規范和管理。
碳關稅或成新的貿易壁壘
氣候變化不僅是全球環境問題,更是涉及到了各國經濟貿易的重大問題。碳足跡、碳標簽、碳關稅也成為了國際貿易中的熱點問題。
李璧君表示,雖然當前絕大部分國家在外貿產品上沒有碳標簽的要求,但隨著一些國家對出口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不排除這些國家將碳標簽作為進出口商品的要求,對部分產品征收碳關稅。若是這樣,碳標簽、碳關稅將成為國際間新的貿易壁壘。一旦碳標簽制度開始普及,我國出口商品很容易受到其他國家強制要求碳標簽的限制。
李璧君建議,我國有必要提前做出政策的調整,推動碳標簽的推廣運用,在保障貿易發展的同時為全球環境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