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輪歐美“雙反”對晶科能源的啟示是:第一,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過度依賴一個市場是危險的;第二,商業模式要創新,開拓新興市場才能幫助企業避開被動局面,走出一條新路。
“我們早就估計美國會效仿歐盟‘雙反’,調整它的‘雙反’政策,所以第二輪也在意料之中,只是早晚的問題。”晶科能源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CEO)陳康平向《環球》雜志記者如是說。
1月23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來自中國大陸的光伏產品再次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以下簡稱“雙反”),同時對來自臺灣地區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2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初裁,初步認定美國國內產業因進口中國光伏產品而遭受實質損害。未來幾個月,中美雙方將就此展開博弈。
“雙反”就像懸在中國光伏產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都可能落下。這是美國對華光伏產品的第二輪“雙反”調查,上次于2011年發起。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也才剛剛得到妥善處理。
由于早有心理準備,陳康平顯得很坦然,得知美國第二輪“雙反”后,他迅速通知了公司相關部門,做了幾套預案。然而,這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方法并不是長久之計,如何使“雙反”不再是對手的王牌才是關鍵所在。
“步步驚心”
晶科能源品牌總監錢晶將過去幾年中國光伏企業的經歷描述為“步步驚心”。她對《環球》雜志記者說:“很難想像,我們竟然走到了今天。曾經,我對未來持懷疑態度,甚至去問董事長和CEO還有沒有必要苦撐下去。”
然而,曾幾何時,光伏行業是一個帶有光環的行業,更是一個造星的行業。
2000年,37歲的施正榮以海外華人的身份回到中國,在此7年前,他已加入澳大利亞國籍。這次,他打算回來創業。一個小挎包、一臺筆記本電腦,施正榮帶著它們輾轉多個城市。最終,他落腳無錫,在那里創辦了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僅僅5年后,尚德在紐交所成功上市。
令人驚訝的不止這些,2006年,在《福布斯》雜志“全球富豪榜”上,施正榮以22億美元排名第350位,超越榮智健成為中國大陸新首富。這期間,資本和人力紛紛進入光伏行業。有數據顯示,一度國內達到500多家光伏生產及研發單位,從業人員近十萬。
中國光伏產業由此產能飆升。2001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僅3兆瓦,2007年已達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長了600多倍。當時,中國國內并沒有如此大的需求,光伏產品主要出口海外。
不想,2008年,一場金融危機在全球范圍內蔓延,中國光伏產業受到嚴重沖擊,不少企業停產,甚至倒閉。金融危機猶如當頭一棒,中國光伏產業開始調整。
然而,還沒緩過氣來,壞消息又來了。
2011年10月,德國光伏企業太陽能世界(SolarWorld)的美國分公司要求對中國75家相關企業展開“雙反”調查。經過一系列博弈,2012年11月,美國作出終裁,認定從中國進口的光伏電池及組件實質性損害了美國相關產業,美國商務部將向從中國進口的相關產品征收“雙反”關稅。
禍不單行,2012年9月和11月,歐盟先后啟動對華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要知道,歐盟“雙反”比美國“雙反”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影響嚴重得多,中國光伏產品主要出口歐盟,一旦實施,中國光伏企業將面臨滅頂之災。
陳康平告訴記者,國內知名的光伏企業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看一下前兩年的財報數據,就知道有多困難,最困難的是現金流緊張。
2012年一季度,包括江西賽維、尚德電力在內的10家境外上市光伏企業全部虧損,合計虧損高達6.12億美元。而施正榮也已走下神壇,2012年他辭任尚德CEO,2013年3月4日,辭去尚德董事長職位,幾天后的3月20日,法院裁定尚德實施破產重整。
反復較量
今年3月,中歐光伏“雙反”問題得以妥善解決,中國光伏企業沒有出現滅頂之災。然而,這是歷經諸多博弈,反復較量的結果。
歐盟“雙反”,再次出現太陽能世界這家德國企業的影子。2012年7月24日,正是以太陽能世界為主導,歐盟25家光伏企業向歐盟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對進口自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
這引起了中國光伏企業的不滿。當年8月19日,中能硅業、賽維LDK、洛陽中硅、重慶大全等四大多晶硅企業向中國商務部提交申訴,要求對產自歐盟的多晶硅實行“雙反”調查。
歐盟啟動對華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后,中國商務部決定,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雙反”立案調查。這場由歐盟引發的“雙反”調查逐漸變成了一場貿易戰,中歐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談判。
一開始,形勢不容樂觀。2013年5月22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發表聲明稱,中方提出務實可行的價格承諾方案,但歐方予以直接回絕,也不回應談判工作組提出的問題和解釋。中歐首輪價格承諾談判宣告破裂。
這時,距離歐盟初裁時間已經不多了,這驚動了中歐雙方高層。
2013年5月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訪問瑞士、德國期間表示,中國政府堅決反對歐盟對華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6月3日,李克強應約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通電話,重申中國政府對光伏案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