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全球最大的碳市場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外,近年來多個國家性、區域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已經建立或將要實施,如新西蘭碳排放交易體系(2008年)、美國的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2009年)、澳大利亞實施的碳價格機制(CPM)(2012年)、美國和加拿大的西部氣候倡議(WCI)(2013年)、韓國的碳排放交易體系(2015年)等。
歐盟:從2013年初至今,歐盟內部對于“折量拍賣”的救市計劃存在較大分歧,矛盾焦點在于干預碳交易市場的合法性及具體干預方案。由于4月中旬歐洲議會否決了“折量拍賣”計劃,導致歐盟碳排放配額價格一度跌至2.7歐元/噸。6月19日,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投票通過暫時延遲發放9億噸碳配額,價格逐漸回升至4.7歐元/噸。但這并不意味著“折量拍賣”的計劃可以正式實施,還需要等到7月初歐洲議會的投票通過及歐盟成員國的同意。
澳大利亞:2012年8月,澳大利亞與歐盟簽訂協議,從2015年7月起,碳價格與EU ETS“綁定”。也就是說,EU ETS的發展情況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澳大利亞碳市場的命運。澳大利亞之前公布的財政預算預計,2015年碳價為29澳元,這將為政府帶來94億澳元的財政收入,然而面對疲軟的歐盟碳市場,澳大利亞大幅度下調了2015年的碳價格預期,下降幅度約為58%。
美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已于2013年1月1日啟動碳交易市場。針對美國加州劃時代的碳交易計劃,當地的企業集團和環保人士仍然存在嚴重分歧。當地近600家制造商的代表稱,如果州政府不修改碳交易計劃,它們將被迫提高售價、解雇工人或徹底搬離加州。